量价齐升港股央企红利ETF规模大增73% 今年以来涨幅近10%

出处:香橙会|发布时间:2025-06-30 13:45

今年以来,港股红利资产表现强势,成为南下资金关注的焦点,相关ETF--港股央企红利ETF(513910)量价齐升,规模翻倍,涨幅近10%

截止6月30日盘中,港股央企红利ETF(513910)最新规模为30.32亿元。去年年底规模为17.52亿元,规模大增12.8亿元,增幅73%。

多家机构指出,在全球利率中枢回落、资产波动率整体上升的背景下,港股红利类资产具备“类债收益+权益弹性”的双重特征,或是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中兼顾防御与收益的优选方向。

港股央企红利ETF(513910)前十大重仓股有中远海控、东方海外国际、中国海洋石油、中信银行、中国石油股份、中国外运、中国银行、中国神华、交通银行以及中国联通等,包含航运股、石油股、银行股、煤炭股、通信股等。

据Wind数据显示,截止6月26日,南下资金年内已累计净买入逾7200亿港元,为历史同期最高。

数据显示,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前三的行业为非必需性消费、金融及医疗医疗保健行业,分别获得资金流入约2134亿、1770亿及829亿港元。港股央企红利ETF(513910)对金融、医药等板块龙头股均有覆盖。

截至6月20日,2025年以来险资举牌次数已达到19次,逼近去年全年数据。19次举牌中,9次是银行股,7次是举牌港股银行。多家机构认为,险资偏好银行板块H股,主要由于银行板块具有低波动、高股息、低估值的三大特征,符合险资稳健的投资偏好,此外银行股A股相对H股有一定溢价率,H股股息率相对更高、估值更低,更适合作为红利标的长期持有。

国泰海通证券分析称,今年港股明显跑赢A股,背后反映宏观偏弱背景下港股稀缺性资产更具吸引力。而当前港股相较A股,稀缺性资产主要集中在互联网、新消费、创新药、红利等方面。

国盛证券发布研报称,当前央企港股估值极低,A/H价差大,股息率具备较强吸引力。因此对于保险等持股周期长(如大于一年)的机构投资者来说,建筑央企港股估值极低、股息率高,长期配置的性价比凸显,后续有望获得长期增量资金流入。此外,下半年经济压力可能加大,政策仍需继续发力,财政增量政策可期。政策带动下半年基建实物工作量加快落地,叠加低基数影响,建筑央企营收业绩有望边际改善。该行指出,建筑央企市值管理动力增强,重视经营质量,有望推动估值进一步回升。

申银万国证券近期观点表示,本轮险资举牌潮始于2024年下半年,截至目前共计25起,呈现四个特征:港股为主(22起)+央国企为主(20起)+中、高股息(超3%股息率的21起)+公用事业、银行最受欢迎。险资大举加码红利资产,主要原因是港股红利资产的低估值,据测算,红利板块A&H折溢价指数,按市值加权,即便考虑20%红利税,港股红利板块依旧便宜约10%,港股红利的实际配置价值更优,其中长期配置价值值得关注。

兴证策略张启尧团队在研报中指出,今年以来,港股与A股流动性差距显著收窄,恒生指数滚动20日换手率已在近期追平沪深300。今年以来,随着资金对港股市场重回关注,带动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,港股与A股流动性差距迎来趋势性收窄。在此背景下,南向资金正在部分领域建立起显著的市场影响力。中金公司研究显示,南向资金持股占比在30%以上个股基本以小盘股(市值在50亿港币以下)和红利股为主。2024年南向资金增持的前15大个股中高分红标的占比约为三分之二。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AH溢价上,AH两地上市的公司中绝大多数均为国企和传统板块,其中金融、能源、电信、公用事业等板块市值占比约80%。

华夏港股央企红利ETF(513910)跟踪港股央企红利龙头股享受红利板块带来的机遇,同时配备两只联接基金,分别为华夏港股央企红利联接A(基金代码“021142”)和华夏港股央企红利联接C(基金代码“021143”)。

(本文机构观点来自持牌证券机构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)